本帖最后由 山水相依 于 2009-6-9 16:28 编辑
:
还记得在上小学、上初中的时候,班集体经常组织慰问“五保户”、孤寡老人,大家都很积极。那时候到受助家庭,同样也是打扫卫生,还有带去自家的米面给老人做饭、帮他们洗梳。这些困难户大多是无人赡养的“五保户”,加上在当初那个年代背景下的经济生活条件,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当艰难,电脑前的你有可能根本无法想象。我和小伙伴们每次去,工作量都很大。老人由于我们的到来、帮他们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显得非常高兴和激动,我们每个小伙伴同样洋溢着阳光开心的笑容。甚至记得有老人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拉着我们的手说:娃啊,撒时候再来呢。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因为看到他们孤苦伶仃心中隐隐发酸。从那时起,通过慰问活动,启发了我们懂得怜悯、懂得付出爱心、懂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爱的双手。
时隔近13年,第一次参加酒泉在线入户帮扶活动。看到大家都在谈自己的感受,自己也禁不住要多说几句。但不是谈感受,而是说说自己看到的现实和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此之前,对每次志愿者活动都很关注也曾参与过。对于这次活动,以为去之后,应该像以前论坛发起的入户帮扶活动那样,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我所在的组5个人,帮扶对象是两位老太太,一位99岁,一位70多岁。由于对小时候的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记忆犹新,无意间把这次的帮扶对象和我的记忆划上了等号,然而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到他们家我看到的是他们整洁简朴的家庭布置和矍铄的精神面貌。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地板上在暖气分户改造时裁割开的管槽里竟然没有一点点“积蓄”。不知是老人平时就有细心良好的卫生习惯,还是特意准备过。但这种勤劳、这种细心程度,绝对是大多数人就算看到也做不到的。
我们的到来,多少为老人原本宁静的家带去了喧闹。老人很热情,同时我也看得出她多少有点忙乱,招呼我们坐,忙活着给我们递零食。让原本去帮助他们的义工像做客一样受到接待。这很让我们局促不安,产生了尽快离开的想法。虽然这次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但我们看到两位老人都年事已高,住在六层,对他们来说出入也非常不便,日后肯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随即留下了我们的联系方式以便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联系到我们。但我想,刚开始他们不一定会和我们联系,因为我们对他们来说还是陌生人,我们并没有消除他们内心的疑虑。
活动就此匆匆结束,但后续事宜并没有就此停止。从受助家庭出来,大家的看法非常一致:以后入户人数要严格限制,一家保持在3个以内的义工就可以;对于受助家庭,他们也需要对我们有一个认知、熟悉和接受的过程。有了这些认识,对以后开展类似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在我看来,像类似活动应该调整为,通过沟通建立受助对象和我们这个团队之间的信任感,留下我们的联系方式为主,因为生活中的困难出现很随机,不会等着我们去解决。第一次造访人数限定在2个人,根据实际需要考虑后期活动参与人数。
这里还有些想提的题外话,虽然我不想在网络上暴露我的真实生活状态。在2000年带2006年底之前,我一直远离家乡学习工作,很少回家。这样对父母少了很多照顾,06年10月一次家里打电话过来,我年逾90岁的奶奶盍然长逝,在打电话次日下葬。在老人去世前几天,经常在念叨我。由于我从小由她抱在怀里长大,因此我的外出她最为牵挂。而我却没有很好的为她尽孝,甚至在她离开的时候没能看她最后一眼。07年回到酒泉到现在,工作事业等各方面都历经波折,一方面自觉无颜面对父亲和众亲,一方也可能是离家太久对亲情多少有些淡漠。在选择了事业放弃家庭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愧疚。但我还是选择先让自己站起来,再对老爸补偿。总之,现在的我相比幼时的我,可以说铁石心肠。每当想起我父亲,总想到“子欲养,亲不待”这句话,希望这不要成为我的恶梦。出于这个原因,除这次外,个人对帮扶活动持回避态度。这倒不是反对其他人参与。只是觉得个人不能为自家长辈尽孝,让我去为别的老人献爱心,让我从内心难以接受。
做为志愿者,应该本着自发、自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为出发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身问题都不能很好解决志愿者,我认为不是真正的志愿者,起码其出发点不够纯洁。
以上算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反思。有回忆,有自责,有建议,也有希望。回头看看,我想参与志愿者活动对个人的积极意义就在这里。
酒泉在线的志愿者活动重新开启,我想每个参与进来的人都对后期的活动抱有各种期望。因为前面经历过的各种风波,这让我想到活动的持续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这次是否应该让更多网友参与到志愿者活动的讨论中来。通过讨论,制定一个较为长远的活动计划安排,制定周全的活动方案,形成较为合理的活动方式。我想这对我们后期活动展开,将会有很大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