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戈壁神鹰 于 2011-6-18 08:41 编辑
志愿者是一个城市的文明使者,提起他们,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微笑与服务。然而,你或许不知道,在青岛,民间志愿者团队的“生命期”只有一两年时间,爱心敬饭团、阳光公益……这些曾活跃在岛城的民间志愿者团队如今已销声匿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岛城民间志愿者团队如此“短命”?社会各界该为民间志愿者团队做些什么?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九成团队只坚持了一两年
市民张青是一位地道的 “公益服务迷”,从2002开始做志愿公益活动以来,她已连续当了8年的志愿者。 8年来,留给张青印象最深的就是不停地在寻找“组织”:从一开始参加“绿色家园”组织再到后来的阳光公益、青年公益,张青前前后后一共换了十多个组织。 “不是解散了,就是活动太少,我参加的团队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张青无奈地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曾经活跃在岛城各处、且多次在媒体上抛头露脸的志愿者团队目前大都偃旗息鼓——
“1218志愿者之家”,2005年成立的岛城首支专门为聋人服务的志愿者团队,该团队为招募志愿者曾经公布过很多骨干成员的手机号,可是当记者一一拨打这些报名电话时,发现不是空号就是换了主人。记者好不容易联系上一名骨干分子时,她无奈地表示该组织已经解散了,“可能是大家平时事情太多了,再加上老做同样的事情没有新意。 ”阳光公益组织,这个曾经和“1218志愿者之家”一样名噪一时的志愿者团队,目前的报名电话直接成了空号。记者费尽周折,最后未能联系到相关人员。
记者了解到,在奥运会筹备阶段的2005年至2007年,青岛市曾经出现了民间志愿者团队创建的高峰期。当时,颇有些名气的就有RR绣募捐团队、敬饭团、织女团、1218志愿者之家、阳光公益、护绿队。然而,在2008年市志愿者协会整合、发布的城市志愿服务公益项目书中,被纳入的全市129个各类优质志愿服务组织中,40多个民间志愿者团队只有4个入选,持续活动三年以上并且有知名度的只有两个——“笑姐”团队与绿飘带志愿者团队,剩下的125个公益团队,其组织和管理机构均是街道办、教育局、卫生局、公交集团等政府部门或企业。这组数字表明,有超过九成的民间志愿者团队在一两年内处于解散或者休眠状态。 “昙花一现”原因探究
与政府组织的志愿团队相比,民间志愿团队更具灵活性,而且活动没有行政色彩,不少市民表示认可。但是,其短暂的生命期,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问题究竟出在何处?
每个周六,“手语角”都会在仙游路社区举行培训活动。从2007年3月成立以来,这个团队已先后为5000多名市民进行手语知识培训,并为上千聋哑人提供了各种服务。 “手语角”骨干成员贾晓慧认为,身份认证难、缺乏资金、缺乏管理经验、缺乏平台是民间志愿团队“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贾晓慧说,志愿者团队搞活动,不怕出力,就怕没钱。 “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搞了两届大学生手语比赛,每次比赛的经费都是志愿者自己掏腰包。而为聋哑人举办的‘缤纷课堂’,邀请的专家虽不要讲课费,可是我们连车费都出不起,现在‘缤纷课堂’已由每月一期改为一季度一期。 ”贾晓慧说,搞活动的费用都捉襟见肘,就更不用说给团队成员购买保险、组织培训这些高层次的需求了。
经费不足可找企业赞助,对此,贾晓慧显得更是一脸无奈:“赞助的企业大都要求有所回报,比如,他们提供赞助后,把收到有效的宣传效果作为第一诉求。更为棘手的是,赞助企业更关心我们的身份,因为没有在民政部门注册,所以很多企业怀疑我们身份的合法性。 ”记者从民政部门获悉,目前除了“新市民之家”在我市民政部门注册外,像“笑姐”、“绿飘带”这样影响较大的民间志愿者团队均没有注册。
“注册登记需要注册资金、固定活动场地和专职人员等一系列条件,我们哪个条件都不具备。 ”成立六年的“绿飘带”创始人高义?告诉记者,很多队员参加志愿活动不是为了得到物质上的奖励,也不怕花时间,但是一想到自己团队连个正式身份都没有,付出了很多却没有收到任何精神上表彰时,高涨的情绪很快就会受到打击。
除了经费和身份,贾晓慧称,导致民间志愿者团队生命期短的还有管理问题。 “‘手语角’成立时没有场地,后来在‘阳光公益’的帮助下,仙游路社区免费提供了活动场所。物是人非,现在的‘阳光公益’已经解散了。 ”贾晓慧说,“阳光公益”解散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成员之间对组织的发展前景产生了分歧。
高义?告诉记者,很多民间志愿者团队解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目前,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但是民间志愿者团队却无法获得这些信息,往往出现“多个志愿者团队在同一天前往同一个老人家提供服务”的尴尬情景,如何将这些信息加以综合,同时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是民间志愿团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管怎么样,只要不缺乏志愿精神,团队就能坚持下去。 ”高义?说,很多民间志愿者团队解散后,成员又参与到了其他团队中,志愿精神仍然得以传承。 社会各界合力扶助
记者从团市委获悉,目前,青岛市共有注册志愿者44.5万人,没有注册的志愿者和民间志愿团队不计其数,政府、社会正在一定层面上对民间志愿组织进行帮扶。
贾晓慧告诉记者,曾经困扰他们的手语认证问题,在市志愿者协会和市残联等部门联合奔走下,目前已有不少成员通过了考试认证,拿到了初级与中级证书,这让民间志愿者们有了精神上的鼓励;团市委等有关部门已将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服务信息加以整合,以供民间志愿者团队参考选用;为加强对民间团队帮扶和指导,志愿者协会已开始了定期举办专业培训……
团市委志工部负责人辛磊认为,一个志愿团队能否存在,关键要看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被认可,基于此,民间志愿者组织的存在与解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志愿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做到专业化、精细化?因为只有这样的服务,才能获得更多市民的认可。
“现在很多民间志愿者团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捡拾垃圾、清理卫生的层面上,而从事医院陪护、心理咨询这样专业化服务的志愿者团队少之又少,而这些领域的需求量非常大。 ”市社科院研究员刘同昌说,一个平等、责任感并重的社会,除了人人以能从事志愿者活动为荣的社会风尚,还要更多地吸引组织、企业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民间志愿者团队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对民间志愿者团队存在的各种问题,刘同昌认为,应从加强自身团队建设入手,把好招募、管理、培训、提升各个环节,同时,要整合各自资源,加强志愿者团队间的交流,协作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此基础上,尝试与社会其它组织、企业合作,吸纳更多的有责任感、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从而解决资金与管理问题。
而这些观点,似乎在“手语角”身上得到了验证。依靠手语这一专业技能,“手语角”正逐渐发展壮大,为加强资源整合,目前“手语角”已开始吸收驻青高校社团组成手语联盟,以解决队伍人员流失的问题。
事实上,民间志愿者团队要长久有序发展,外地有些好的经验做法可资借鉴。比如,在身份认证上,深圳市目前已取消了对民间志愿者团体注册的种种门槛,只要创始人留下个人真实情况及团队情况,该组织便具有合法性。
|